布衣天子:宣读圣旨,结果少念一个字,没想到救了无数老百姓,说的太对了
炸堤还是不炸 单选 0人 0% 炸 0人 0% 不炸 投票
宣读圣旨时故意念错1个字,救了千人性命,这个最善良的太监是谁?
这个太监叫做张居翰,是唐庄宗手下的得力干将。他一生兢兢业业,从不越权,做人也非常的和善,与以往的宦官有非常大的差别。可能也是老天怜悯他,或者说好人有好报,他健健康康地活到了七十岁,在他擅自读错圣旨的时候也没有被皇帝怪罪,皇帝反而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,放任他执行这个错误的圣旨。
在历史上,很多的宦官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力,便想方设法的讨好皇帝。但是,这些有二心的宦官,在有了自己的权力之后,他们就放肆地发展自己的势力,甚至还想一手遮天,取代皇帝的位置。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宦官就是魏忠贤,他利用皇帝对自己的宠爱处死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对手。坏人有恶报,罪大恶极的他最终被崇祯皇帝给杀死了。
张居翰与魏忠贤是截然相反的做法,尽管张居翰手握重权,但是他并没有结交朝中势力,相反的,他选择远离是非,仅仅只为皇帝做事情。他虽只是一名小小的宦官,但是行事非常的光明磊落,从不遮遮掩掩,也从不会为了自己的半点私利而损坏皇帝、损坏国家的利益。在唐庄宗处死前朝余党的时候,张居翰为了减少杀戮,替皇帝积德行善,在宣读圣旨的时候将“斩杀一行人”故意读为“斩杀一家人”,挽救了上千人的性命。
皇帝也是念在张居翰一生从未有过越权和结党营私的行为,并未处置张居翰。
唐末宦官张居翰:宣读圣旨时,更改了1个字,救了千人性命,他是谁?
提起宦官二字,人们脑海里接踵而来的可能便是,“宦官专权,外戚干政”。安史之乱后,宦官专权逐步形成,而在唐德宗到唐懿宗这一统治阶段,宦官专权更是达到鼎盛时期。
在这个各地分裂割据的唐末五代初年,宦官们把持着朝政、陷害忠良,为非作歹,但是在这一群人中,这一个太监还不错。张居翰,字德卿,清河(今河北省清河县)人,唐末至五代初年的宦官。
薛居正就曾评论他道:“居翰改一字于诏书,救千人之滥死,不可谓之仁人矣乎。”欧阳修更是称张居翰,更一字而活千人,相较于世人,乃是君子行径。
洁身守道,不与世陷邪
张居翰,在唐懿宗咸通初年,被掖廷令张从玫收为养子。他成人后,一开始通过恩荫的方式走上了仕途,但是,他办事十分认真,从不假手于人,很得圣心,被屡次提拔,先后被提拔为容南护军判官、学士院承旨、枢密承旨,内府令,并且被皇帝赐予了绯色衣服。
绯色官服在唐代,至少是五品以上的官员所穿着的服饰,这也正是对张居翰办事的能力和认真的态度认可的体现。
在唐朝末期到五代初期这一段时间里,宦官手中权力很大,他们往往上下勾结,惹是生非,上可煽动藩镇、霍乱王室,下则卖官鬻爵,鱼肉百姓。
但是张居翰却能在这一片乌烟瘴气的朝堂上,洁身自好,不为名、不逐利,从不滥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,如泥沼中的一方青莲,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
唐末政局动荡,加之不少小人谄媚、祸乱江山,以至于民生凋敝,农耕荒废,百姓苦不堪言。加之藩镇割据的情况非常严重,政局动荡,战事连连,年轻的劳动力都应征入伍后,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,农田荒芜,水利荒废,饿殍遍地。
相比于其他的权贵只图玩乐,张居翰却非常重视农业,鼓励人们耕作,他在潞洲担任监军时,除了训练士兵外,每年春天还教百姓育蔬种树,敦本惠农,因此十分受老百姓的爱戴。观居翰此举,实属仁义之士,有仁者之心。
隐居避祸,逢乱而出
天复三年正月,朱温为了称帝野心,辖制唐昭宗,他诛杀了不少掌握实权与神策军的宦官。只有河东监军张承业与幽州监军张居翰等数人幸免遇难。
张居翰奉命去监督幽州期间,与幽州的节度使刘仁恭相处得非常融洽,在这一次朱温屠戮宦官的惨剧中,也正是受他的庇护才得以幸存。刘仁恭在接到上级诛杀宦官的命令后,立即将张居翰藏匿在了幽州西北的大山之中,随后杀掉了一名罪犯顶替,这才让张居翰幸免遇难。
从此,张居翰在幽州隐姓埋名,直到七年后,天祐三年,已经登基称帝,摇身一变成为梁太祖的朱温进攻沧州。沧洲属于刘仁恭的地盘,但是由于他的兵力不敌朱温,只能向中原的李克用求助。李克用采用围魏救赵之计,在潞洲向刘仁恭征兵,刘随即调遣部将以及张居翰支援李克用。
在随后的战役之中,张居翰运筹帷幄,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,同时他精明强干的才能也最终被李克用发现,从此成为李克用的爱将之一。事实证明,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,诚如张居翰明珠蒙尘数载,他也最终被他的伯乐再度发掘。
张居翰性格坚毅,忠心侍主,面对敌人丰厚的诱降条件不为所动。天佑四年,梁朝大将李思安再度围攻潞洲,十万大将把潞洲城围了个水泄不通。
城中的军队和百姓粮食和衣物供给被切断,人心惶惶,全靠张居翰多方运筹,惨淡经营,军民才得以稍作安心。一直到天佑五年,李存勖派兵支援,张居翰与李嗣昭才抖擞精神,与李克用里应外合,突围出去。
在被围困的这一年之中,梁太祖朱温亲自给张居翰等人写信,劝其投降归顺,并且许诺他高官厚爵。但是张居翰都不为所动,焚烧了使者送来的劝降诏书,杀了使臣,以表不叛旧主、固守城池的决心。
在这狼烟四起的乱世之中,凭他这份忠义果敢与运筹帷幄,他足以配得起侠士二字,担得起世人的一声声赞赏。
明哲保身,低调处世
同光元年,李存勖(李克用的儿子)灭梁称帝后,大封群臣,而张居翰成为他手下的官员。由于当时的宦官冯绍宏和大将郭崇韬资格最老,功劳也最大,他俩成为枢密使掌握兵权。但是冯绍宏此人品行不端,不改以往宦官弄权玩势的陋习,依旧作威作福,诬陷大臣,贪污受贿。
郭崇韬担心冯绍宏权势过大难以控制,于是奏请圣上让职位较低的张居翰担任枢密使,而冯绍宏则让他担任宣徽使。而郭崇韬为人专横跋扈,又十分厌恶宦官,与此同时,冯绍宏枢密使这一手握实权的美差,被张居翰这样一个比自己官职低的人占据,心中更是愤懑不平。张居翰夹在这两人之间,实属是十分难做。
朝堂之中,局势往往瞬息万变,政事上总不乏明争暗斗,相比于战场上的真刀真枪,庙堂之中的诡异争锋往往更让人提心吊胆。好在张居翰懂得明哲保身,深知自己境况不过是仰人鼻息,所以每次商议国家要事,军政要务的时候,总是唯唯诺诺,才得以逃过郭崇韬的迫害。
时时认清自己所处的境况,不因为曾经的功劳而居功自傲,在必要的时候收敛锋芒,这正体现出张居翰识时务、知进退的大智慧。
慈悲仁心,改字救千
同光三年,李存勖为扩充版图,决定征讨王衍统治的前蜀,六万大军势如破竹,迅速地就在凤州、兴州等地缴获了大批的粮草,而此时王衍还在四处寻欢作乐。大军兵临城下之际,王衍才仓皇组织军队作战,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,前蜀军队节节败退,王衍仓皇逃回成都。
同年十一月,前蜀中书令王宗弼发动政变,将王衍及其家眷囚禁,不久后李存勖的将领李严进驻成都,王衍等人开门投降,前蜀正式灭亡。
投降那日,王衍身穿白衣,口含玉璧,手里牵着羊,用草绳绑着头发,而文武百官也都身着孝服,手拉空棺,并把空棺拉至城门烧掉,以极低的姿态,恳求后唐皇帝李存勖原谅他们的罪行,而最后李存勖也下诏赦免了他们。
但是在次年的四月,王衍一行人被押解至秦川一带时,突然传来了李嗣源叛乱的消息,庄宗急于平定叛乱,此时有伶人献计称,王衍一行人文武百官都在,党羽不少,而太子也不在城中,将他们留下始终是一个潜藏的祸患,索性不如将他们都除去,以免来日的后顾之忧。李存勖思虑之下,立即下诏将王衍一行人处死。
张居翰在复查诏书的时候,认为圣上已经同意赦免王衍一行人的罪行,此时却又出尔反尔,实在实在是不妥,同时王衍一行人少说也有千人,其中还有大量无辜之人,让这么多人跟着送死,实在是于心不忍。于是他悄悄把诏书中的“行”字改为“家”字,最后只是处死了王衍一家,而免去了千人无辜赴死。
最后由于昭宗忙于战事,无暇顾及这件事情,最后张居翰也未被怀疑。因为一时的恻隐之心,而更改象征着象征皇权的圣旨,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他心底的那份善良与勇气。
莫说他本就生逢乱世、处境艰难,就是放在现在这个和平年代,为了守护心底的善良与正义,而挺身而出,对许多人来说也是做不到的。
所以,张居翰凭这份仁义,这份勇气,便实乃吾辈之楷模。所谓善人有善报,他最终也得以安享晚年。在唐昭宗被明宗李纨杀死后,张居翰进宫请辞,最后隐居于长安,安稳度过余生,享年七十一岁。
张居翰一生执道守身,在乱世中坚守心中的那份正义,不以权谋私,更不以强凌弱、作威作福,审时度势,能伸能缩,凭一己之力救更多的人于苦海,不仅在当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同时,他的事迹也将在后人的口中代代相传。